你是否曾怀疑过,真的存在所谓的“内在小孩”吗?我们内心深处,真的有一个需要被关注和疗愈的孩子吗?
近年来,“疗愈内在小孩” 这件事成了疗愈圈和自我成长领域中的热门话题。或许你也常听到有人告诉你:“我们需要去疗愈内在小孩。” 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?
难道内在真的存在一个需要关注的 “小孩” 吗?这篇文章将带你重新审视这个流行的说法,并探讨它如何帮助我们探索自我,甚至带来情绪上的疗愈。
1. 内在小孩是什么?
在心理学中,“内在小孩” 指的是我们内心中那些 ① 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、② 未解开的童年创伤,以及 ③ 深埋的早年经历。
细解:
① 在亲密关系中(如亲情、友情、爱情),一个人未能获得某些基本的情感支持,如陪伴、关心、倾听和同理心等。(这包括源自童年经历,也可以来自过去某段关系中的经验。)
② 童年遭受过批评,或经历过一定程度的身体或心理伤害,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。
③ 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失落、恐惧、被误解或羞辱等情绪。
部分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学家和心理健康工作者认为,早期的经历可能对成年后的行为、情绪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2. 内在小孩真的存在吗?这样的疗愈是否科学?
尽管心理学研究确实表明,童年创伤和早期依恋模式等因素会影响个体成年后的情绪和行为,但将这一现象简化为 “内在小孩” 四个字来概括或理解,仍显得过于草率。
人的心理或心智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,即使 “内在小孩” 疗愈的概念在大众疗愈界和自我成长领域中广泛流行,但这一概念并非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基础上,更像是一种隐喻或比喻,和一种具象化,而不是说你内心真的住着一个小孩。
同时,我们也不能否认,将 ① 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、② 未解开的童年创伤,以及 ③ 深埋的早年经历等问题比喻为一个内在受伤的小孩,的确能够帮助大众更直观且具象地理解这种心理状态或感受。
3. 凡存在必有价值,内在小孩的概念如何带来 “疗愈”?
“内在小孩” 本身并不是一种唯物主义的概念,它更接近于唯心主义。从唯心主义的角度来看,存在即合理。因此,既然 “内在小孩” 这一概念如此流行,它必然具有一定的疗愈力。那你是否有思考过它是怎么带来 “疗愈” 的呢?
面对感性的话题,我们很难仅用理性去理解。比如,当我请你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你会抑郁,或许你会提到大脑中某些物质的失衡,但这样的解释往往无法触及内心的真正感受。情绪的理解和处理,需要我们从人本的视角出发,去感受、去倾听,而非仅仅依赖知识的解构。
在这种情况下,贴切的比喻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方向,帮助我们探索和回忆。通过 “回顾” 早期的经历或童年时光,我们常常会触及到复杂的情感反应。许多人在这样的体验中,找到了情感的归属感。它就像是一次深度的看见,安慰自己、理解自我的过程。当我们以成人的视角重新看见曾经的痛苦或困惑时,就像是 “有力量的自己” 给予 “曾经脆弱的自己” 一份力量与疗愈。
4. 你也可以和 “内在小孩” 进行疗愈的小活动?
如果你想也尝试 “内在小孩疗愈” 的话,不妨可以通过一些简单且温柔的步骤,安全地探索内心的世界。这里提供一个自我练习,总共三个步骤,帮助你与自己内在的孩子进行互动与疗愈:
(一)邀请
找一个安静的地方,坐下来,一只手放在胸口的位置,闭上眼睛,深呼吸,放松身体。
在心低轻轻地对自己说:“我邀请内心的情绪喝感受的浮现,无论好坏我欢迎你。”
允许内心的情绪和记忆自由流动,当它们浮现时,不需要刻意去抓住。只需观察它们的到来与离去。就像池塘中的鱼儿游过来游过去,你无需去捉住它们,只需静静地看着,欢迎它的存在。
如果有感受浮现,温柔地对它们说:“欢迎你,欢迎你。”
(二)触碰
想象你和它(内在小孩/情绪或感受)在一起坐在一个安全的地方。
温柔地想象自己轻轻地触碰那个小孩,可能是搭肩、拥抱或只是静静地陪伴。
感受他当时的情绪和感受,不需要说教或改变它,只是静静的陪伴。
你可以心中对他说:“我在这里,和你一起,我们不再孤单。”
(三)祝福
从内心深处,对那个内在小孩送出祝福:“愿你无痛苦,无危险”
以成人的智慧和力量,轻声祝福那个小孩:“愿一切美好的事情都来到你的生命”
让这份祝福如温暖的光洒向内心,带来宁静和疗愈。
Comments